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李凤荪

(1902-1966)
 

    

    
    昆虫学家。

    湖南省临湘县(今临湘市)人,1902年8月25日生于临湘县水井桥乡一个农村教师家庭。自幼生长在农村,对乡村的农作物病虫害有切身的感受,看到辛劳一年的农民因为虫害严重而失收、生活极度贫困,忧虑至极,梦想着为民除虫减灾。于是,1926年在岳阳湖滨中学毕业后,第一志愿报考了南京金陵大学农林生物学系。大学期间的4个暑假都用来走访江苏粮棉产区,考察虫害情况,搜集病虫资料,写出了《江苏省昆虫之分布》和《捕蝗古法》等论文,迈出了昆虫研究生涯的第一步。

    1930年大学毕业后,任江苏省昆虫局棉虫研究所主任、浙江省昆虫局技佐,筹建了蚊蝇研究室,调查研究传播疾病蚊蝇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方法,以论文《棉大造桥虫之生活史与防治法》、《世界疟蚊名录》、《中国之黑斑蚊》、《蚊虫防治法》等研究成果,跨入中国最早研究医学昆虫的学者之列。1935年8月,在亲友的资助下自费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攻读昆虫学,获硕士学位,他没有接受美方介绍的工作,而回到祖国。1937年任南京中央棉产改进所技正,研究棉花害虫的防治,取得了《中国棉虫研究趋势》、《棉作虫害》、《棉红铃虫》等研究成果,引起昆虫界重视。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失业回到湖南临湘,潜心整理多年收集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完成50万字《中国经济昆虫学》书稿的写作。全书详尽记述分析了中国农林、仓库、卫生、资源等类型害虫、昆虫计1300多种虫的名称、形态特性、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发生条件、防治措施或繁殖利用方法,是中国昆虫学史上第一部有实用价值、比较完整的专业著作,1940年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38年以后,历任湖南农林改进所技师、湖南农业专科学校教授、浙江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湖北农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海南大学农学院的教授或系主任,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部聘教授,为中国农林业培养了大批昆虫专业人才。他结合教学开展科研,深入实地考察,不断提高自己的昆虫研究水平。1944年出版了《中国乡村寄生虫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医学寄生虫学相关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接受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邀,从武汉回到长沙,任湖大农艺学院院长兼植物病虫害系主任,还在湖南筹建了农艺系、园艺系、农业经济系等新系科,为发展高等农业科技教育作出了贡献。他建议将湖大农艺学院与湖南农业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湖南农学院这一独立的农业大学。经湖南省政府和教育部批准,1951年3月正式建立了湖南农学院,他任植物病虫害系主任。同年,他曾用10年时间修订补充的《中国经济昆虫学》著作再版,分3卷本240多万字,堪称本学科领域的巨著。在初版1300多种昆虫的基础上增加了1700种,还重点增加了黑白图版。此书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受到苏联、法国等外国农学界的重视。

    由于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成绩,他受到省内外同行的钦佩和尊重,并被选为湖南省科联、科普协会副主席,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湖南昆虫学会理事长、《昆虫学报》编委。他两次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协、科普会议,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调到新成立的湖南林学院主讲森林昆虫学。政治上的挫折给他很大打击,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仍有从事专业教研工作的权利。他深入湖南30多个主产林区调查森林害虫防治问题,写出了《竹蠹虫的发生及防治研究初报》、《江华麻林伐松蛀虫简报》等10多篇有理有据的论文,为中国南方森林保护科学研究提供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他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推广土法灭白蚁、土药治害虫等简便易行的方法,直接服务于农林生产,受到中共湖南省委的表扬,1959年摘除他的“右派”帽子,使之更奋发努力在昆虫学研究和应用的道路上开拓前进,写出10多万字的《中国昆虫谣谚集释》。1963年湖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在广州建立中南林学院,他到该院任教授并兼森林保护教研室主任。1965年7月,衡阳地区蛙虫成灾,农业生产面临灭顶之灾,衡阳行署电请他到衡阳考察防治煌虫灾害。他冒着酷暑坚持在田间紧张劳作,不幸病发,被诊断为晚期胃癌。1966年8月1日病逝,终年64岁。临终前留下遗言:遗体交中山医学院解剖,为祖国医学事业积累有价值的资料。

    他存世的昆虫学著作还有《中国乡村寄生虫学》、《李凤苏昆虫文集》等。

    17年以后,美国著名昆虫分类学家米勒博士访华,寻找的第一个中国同行是李凤荪教授,当惊悉其早已病逝后,不禁叹曰:李教授之死是世界昆虫学界的损失!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