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湖南省衡山县人,1920年1月4日出生。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历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助教、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从事数学教研工作,较有成绩。1950年赴美留学。195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数学系博士学位,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及普林斯顿大学进行高等数学研究。1956年回国后执教于北京大学直至逝世。曾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教授。1986年当选为第二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
他主要从事基础数学特别是代数拓扑和微积分动力系统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60年代微积分动力系统刚兴起时,即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当时,这一分支数学在世界上初露苗头,他即发现它在数学科学领域中有极广泛的前景,并充分利用自己所学拓扑学基础和当时国内常微分方程定性论的力量,开展此项研究。他从科研实践中领悟出毛泽东思想关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战略思路,克服了国外学者忽视方程运用的毛病,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路子。相继提出与国际上流行的办法有所不同的“典范方程组”和“阻碍集”两大基本理论,并围绕它们发展,形成以此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国际第一流的重要成果。他把微积分动力系统看作是“有关系统演化规律的一门数学分支,”为此贡献了大半生的心血和精力。他首先注意并研究了后来国际上关注的热门一一被称为LYAPUNOV指数的重要概念;证明了极为重要而困难的C1封闭引理,以及某类常微系统族收缩周期轨道有限性;特别是借助其阻碍集的理论,在C1稳定性猜测的重大中心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微分动力系统和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曾先后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球上周期变换与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获得1985年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在60年代从事代数拓扑研究中引进了特异上同调群间的一种乘法运算,研究了周期变换空间与不动点集间的联系;还探讨了对称化消灭同伦群,用以估计球丛第二阶段障碍类的重要问题。针对有人认为微分动力系统在数学中没有前途的说法,他强调指出:作为一门数学分支,它比函数论、微分几何、代数、拓扑等学科年轻得多,还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去攻关,而人类在有关系统的演化规律的研究方面,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他为这一数学分支的课题研究揭示了广阔而久远的前景。
著有《微分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获国家图书一等奖)。合著有《同伦论基础》等著作。发表了《典范方程组》、《一个推广的C1封闭引理》、《关于特征指数:一个新的为向量场乘法遍历定理而构造的BOREL集》等多篇重要论文。
1997年6月病逝,终年77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