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科学家。
湖南省长沙市人,1934年7月23日出生于上海一个湘籍邮政职员家庭。1956年自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进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至1958年,到日本、苏联学习数值气象预报。1971年从五七干校调到兰州大学执教,任地理系副教授、大气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至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公派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1990年以后任北京气象学院教授、院长、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
长期从事大气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1962年首先将泛函数学分析引人数值预报问题中,提出了使用过去资料的短期数值预报模式理论和方法,比外国同类工作早出10年时间;70年代证明了在大气温压场的演变与下垫面热状况的等价性,提出由历史资料反求参数并使之与长期预报模式相匹配的具有创新性的方法;率先开展对长期天气过程中相似韵律现象的形成机理的动力学研究和数值模拟,建立了一个以动力学为基础的、考虑地气(海气)之间耦合相互作用、并充分利用已有多年大气实况观测资料和近期演变资料的季节预报模式;80年代从全局观点研究大气渐进行为,揭示出大气方程算子的特性和向外源的非线性适应理论及其描述的自由度的缩减方法。这项用最新颖的数学方法揭示大气动力学方程组的整体和全局行为的科研成果,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已出版《长期数值气象预报》、《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其预测理论》等6部专著;为研究生编写了多种天气动力学教材;发表了《天气数值预报中使用过去资料的问题》、《经验正交函数在气候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等50多篇论文。
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带出了13名博士、25名硕士。1989年被授予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奖。是公认的大气科学研究与教学的模范专家。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