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
湖南省娄底市人,1957年生于娄底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当过农科站站长、学校代课教师。1976年被推荐到湖南医学院读书。1979年毕业后,自愿到湘西吉首大学任教。他认为“在艰难的环境里,人可以奋发向上”。1982年考取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获国际福格地奖学金,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在美国5年,他的知识更加广博、专深和丰富,其事业和家庭都步入佳境。有美国名师指点,有妻子、孩子相伴,别人以为他不会回国了。当母校中山医科大学校长到美国盛情邀请他回国回校工作时,他动心了,领情了,决心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国服务于母校,还主动联络了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留学的12位博士回国。他成为1996年全国新闻人物。
回母校后不到一年,任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主管学校的教学、科研和部分外事工作。他克服管理上的种种困难,努力创新管理制度。1998年又兼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院长、党委书记。他不畏艰难,力图建设一座新型医院: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声誉,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二要业务素质高,在广东乃至全国都能数得着;三要人际关系宽松和谐,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作为院长,他要求自己具备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负责。他在医院公共事务部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最宝贵的是生命,最重要的是健康。”他规定院里的两部轿车用来接送老教授、老专家上下班;对每位博士导师每月补助1000元津贴;大幅度提高门诊量,增加效益。并深化改革,解决医疗设备、药品采购上的不正之风。他说:“在三院,我不会利用权力为自己去谋取私利,但我也不能容忍任何人利用权力去谋取私利。”1999年4月7日,他按国际惯例进行医疗设备采购的公开招标,由9名评标专家组独立进行评估,同时请纪检、监察、新闻单位全程现场监督。此举十分成功,比常规采购节约资金20%以上,并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进行,有利于杜绝医药采购中的不正之风,被誉为“阳光下的交易”。
这种改革触犯某些人既得利益,引起轩然大波。1999年4月15日,上级在三院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免除他的附属三院院长、党委书记职务。其理由是:公开招标在医疗界造成不良影响,而且没有请示上级。在大会上,他的讲话6次被职工的掌声所打断。会后又有上百名教授和职工联名写信为他申辩。他尽管遭受挫折,但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国家的利益,也顺应民众的要求,一不后悔,二不胆怯,三充满信心。1999年7月23日《南方周末》报在人物栏目发表了长篇报道和短评,称他是一位新理想主义者。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