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家。
湖南湘乡县(今属类底市)人,字春驭。生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父亲罗申田,清未翰林,历任江苏参谋处督办、驻西藏左参赞兼总参谋等职,1912年(民国元年)被叛将钟颖谋杀。1914年, 罗輈重为报父仇并惩国贼,咬指血书上诉。翌年,北京政府将钟处死,将罗申田生平事迹宣付史馆立传。未几,罗辅重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
早在1901年,罗申田在家乡创设陶龛义学,1906年改为陶龛两等小学堂。1912年罗輈重接主校政,更名为陶龛学校。他1920年学成归国后,鉴于中国贫穷落后,认为“革命必先革心,救国必先救人”,遂向学校加捐田租百石,以教育为己任,并以“血性”二字定为校训,作为教人律己的方针。
罗輈重认为,“儿童是主人,教师是公仆”,教师应当重视儿童,帮助儿童,为儿童服务,因而提出“三血主义”,即教师应为学生而“磨血、呕血、耗尽心血”。他认为“学校教育是造就人类生长价值,应为社会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因此,他创办两年制特科班,下设农业科、养殖科、纺织科、应化科、木工科、文书科、社会科、地方自治人员训练科、人民团体书记训练科、图书管理训练科等;结业后,向社会有关部门推荐录用。教学方法上,实行“导生制”,教师为学生解疑释难,增广知识,与学生交流思想。陶龛学校各科教学实行课堂学习与课外实习相结合,反对读死书。学校重视学生自治,成立有陶龛学生服务团、陶龛生产合作社,开辟两个农场、几处工艺园地,作为特科班与中学实验班见习场所。
罗輈重认为课堂知识必须通过课外活动来巩固和发展(即第二课堂教学),学校设有30余种课外专业活动小组,打破班界,自由报名参加,发挥各自的爱好与专长,直至掌握某门技术单懂某门知识为止。他还认为“教育之范围应包括社会教育”,即应包括学校、家庭等平时的言谈、讨论,彼此交换知识,因为模范作用和社会风尚所暗示的趋势这种“间接关系远过于直接关系之重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辆重发动师生组织抗日宣传队,进入湘乡县乡镇开展宣传活动;成立募捐队、妇女慰劳团、联防自卫队。抗战八年,他一直组织开展献金、献鞋、献棉衣及捐募“湘乡号”、“儿童号”飞机款等活动。他创办《陶龛旬报》,发行省内外,远销印度、日本、欧美。运用旬报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国民党暗杀闯一多、李公朴,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罗輈重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改革,独具风格,为中国乡村小学教育树立新典型,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龛”的盛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仍坚持办学。曾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湘乡县人民代表会议。
1950年清明节,因受弟妇诬陷,愤而投水自尽。1986年,类底市人民政府恢复陶龛学校,并建“罗輈重纪念馆”,后出版《罗輈重遗著选编》。
选自《湖南省志·人物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