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林科院一级研究员,农林科学家。
湖南省宁远县人,1901年2月3日出生于宁远县麻池塘村一个绅士家庭。1921年考入京农业大学,认识了邓中夏等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与杨开智、蒋文孝成立了农大社会主义小组。翌年,农大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成立,任团支部书记。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接触农村实际,逐渐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1924年1月,农大团支部全体团员经批准转为共产党员,任党支部书记,积极投身农民运动。1925年秋,从北京农大毕业后,曾任安徽省立六安农校教员、中共北京西部区委书记、中共张家口地委农委书记。在张家口,以西部督办署实业厅林业技术员的公开身份,从事农民运动。几经磨炼,他的思想日趋成熟,进一步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1927年1月,奉命回到家乡宁远开展农运工作,把宁远的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马日事变后,外出避难时被国民党逮捕,押解到长沙陆军监狱。敌人以各种酷刑逼供,他始终守口如瓶,严守党的秘密,被判处死刑,经多方营救,改判为10年徒刑。1930年7月,红军攻打长沙,与难友趁机冲出监狱,他因左脚受伤,未能跟上红军队伍,后几经周折,于1939年冬到达延安,重新回到党的怀抱。
他是悉心探求真理的科学家。到达延安后分配到边区政府建设厅工作,一面调查研究,熟悉情况;一面在边区农校任教。他向中央财政经济部长李富春陈述自己的设想,建议组织科技人员对边区资源进行一次考察。这个建议得到批准后,他很快拟定了《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工作纲要》,做好了准备工作,于1940年6月14日率边区考察团从延安出发,顺桥山山脉和横山山脉前进,途经甘泉、志丹等15县,于7月30日返回延安。通过47天的考察,共搜集重要标本200余件,了解了南泥湾、槐树庄、金盆湾一带的植物资源和自然条件,根据考察资料撰写了《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详细介绍了陕甘宁边区森林资源状况,提出了建设边区、开垦南泥湾的建议。还分别向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当面汇报,提出开垦南泥湾的建议,得到了首肯。1941年春,延安自然科学院成立生物系,任生物系主任兼陕甘宁边区林务局局长。1941年至1943年,曾3次率领全体师生考察边区植物资源,撰写了《陕甘宁盆地植物志》,全面总结记载了陕甘宁边区的自然情况、植物资源、森林资源,阐述了西北地区森林的演变过程。这是一部论述生物学规律和中国西北自然资源的重要著作。还编篡出版了《森林选种和良种繁育学》、《生物种类种间关系》、《杨树选种学》、《植物生态学》等。
他是党的教育革命先驱者,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家。1942年7月29日《解放日报》刊载了他的《读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一文,就两年来延安自然科学院在教育组织、教育方法、作风三方面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直言不讳地提出"我们应该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施行实事求是的方法",在延安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
1946年冬,奉命撤离延安,到太行山根据地的山西省长治县任北方大学农学院院长。1948年,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任该校农学院院长。1949年10月1日任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他坚持贯彻生产、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针,并推行农耕实习的方法。1954年,被评为中国林科院一级研究员。还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先后下放到广西邑宁占板干校和辽宁省兴城五七干校接受审查,1974年被开除出党。1976年秋粉碎"四人帮"后,得以平反,恢复了党籍。耄耋之年仍壮心不已,回家乡九疑山办学,并得到萧克将军、张仲葛教授等人的支持。1980年10月,从北京回到家乡宁远,自费筹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疑山学院,为山区培养人才。《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羊城晚报》、《湖南日报》多次报道,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84年7月15日病逝,终年84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