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成仿吾

(1897—1984)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文学家,教育家。

    湖南省新化县人,1897年8月24日生于新化县知方团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0年随兄赴日本留学。1917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学习武器制造。曾参加留日学生的回国请愿活动,以反对《中日军事协约》。五四运动后,主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与郭沫若、郁达夫等发起建立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参与创办和编辑多种文学刊物,翻译和撰写了许多论文、小说、诗歌,成为五四时期颇有影响的文学家。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教官。

    1928年5月赴欧洲,入德国国际政治大学钻研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文原著。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1931年9月回国后,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教育委员会主任兼红安中心县委书记,提出文教工作应以社会教育为中心去开展,推动了苏区的文教事业。在全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委员,分管教育。会后留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任干部团政治教员。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教务长兼高级班班主任,负责培训党的干部。1937年抗战爆发后,经毛泽东提名,主持创办陕北公学并任校长,创造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的教学原则。两年内,为党培养抗日救国干部600多人。1938年与徐冰合译《共产党宣言》,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很大作用。1939年7月,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副司令员、独立旅旅长兼政委,率陕北公学等4所学校青年学生1500人抵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华北联合大学,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在敌后抗日战争环境中办学,他主持创造了以自学为主、教员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晋察冀边区培养各方面人才上万名,对巩固和扩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48年8月,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任副校长,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随军南下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从事党的教育工作。1949年12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翌年5月兼任《人民教育》编委会主任委员。他结合陕北公学、华北大学等校的经验,注意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开设了整套系统的政治理论课,为全国高校作出典范。在教育理论研究上,确立了至今全国通用的"教研室"这个名称,并率先在人民大学建立教研室,取得重要经验后撰文推介全国。在教学上,提出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必须联系中国革命实际的原则。1952年10月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注意对新型人民教师的素质的培养;创立了讲授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四大理论教研室;改革教学内容,领导翻译和编印数百种教材,其中有许多种被作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交流讲义或教材采用;注意选拔人才,每年优选一批毕业生留校做研究生,或派往国外深造;创办函授教育,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函授教育之先河。1958年8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治校8年,不仅保持了以文史见长的优势,而且使与经济建设有密切关系的新兴学科在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3年9月,接毛泽东指示入京,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致力于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校译工作。1977年3月,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委常委,并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复校筹备工作。1978年7月7日,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在主持校政、党务的同时,口述了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办学历程,经整理后出版了《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指导编辑了由王震作序的《成仿吾教育文选》,撰写了《记叛徒张国焘》等著作。1982年9月,出席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尔后,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校长,依然关注党的教育事业,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接待来访人员,尽职尽责地工作。

    他是党的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是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资深望重,一贯平等待人,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和爱护学生,学生称之为"妈妈校长"。

    1984年5月1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中共中央对他的评价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社会科学家。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