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常委。
湖南省邵阳县(今邵阳市郊区)人,1906年10月15日生于邵阳城东鸡笼横塘冲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并当选为乡农会执委、二区十三乡农会主席。大革命失败后遭通缉,只身逃到南县,入黄公略领导的国民党湖南独立第五师随营学校。1928年7月22日,参加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不久随红五军主力上井冈山。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井冈山保卫战、打长沙、攻赣州、转战湘赣闽和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历任红五军班长、排长、特务连连长,红三军团特务团一营营长、第一师三团团长、第一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和师参谋长等职。经历大小战斗200余次,指挥果敢、英勇善战,多次负伤不下火线,受到上级通令嘉奖。1934年1月25日,攻打福建沙县,他率红十团主攻连向城内纵深突进,黑夜里被隐藏在街巷拐角处的敌兵举刀砍伤左脸颊。伤愈后,留下一条三寸多长、一指多宽的刀痕。从此有了“姚一刀”的别称。中央军委授予他三等红星奖章,调任中共中央保卫局保卫队队长兼黄安、梅瓦两区卫戍司令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央警卫团团长,担负保卫中央首长安全的重任。到达陕北后,任陕北红军七十八师参谋长、北路军参谋长、独立师师长,率部参加了东征和西征战役。1937年春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七七事变后,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参谋长。参加领导创建绥远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并先后任大青山抗日支队参谋长、大青山骑兵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塞北军分区司令员、绥蒙军区司令员等职。1938年7月29日,与李井泉率领大青山抗日支队从晋西北五寨县出发,突破日伪重重阻截,于9月初登上大青山,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合,先后攻克陶林县城和绥北重镇乌兰花。他以毛泽东“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思想教育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和对敌斗争,亲自做好蒙古族上层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团结抗日工作,激发了蒙回汉民众的抗日热情。在地方党组织和民众的支持下,组建了骑兵支队,战斗力空前增强。1940年,任骑兵支队司令员,建立了绥西、绥中、绥南、绥东地区的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指挥根据地军民取得了粉碎日军残酷“扫荡”和国民党“磨擦”的双重胜利。1942年秋,日军集中3万余人对大青山发动大“扫荡”,他命令部队主力和军政机关南移晋西北根据地,亲率本部三团教导营和支队直属连,在敌人的层层包围封锁中穿缝插隙,展开游击战。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同战士们钻窝铺、吃野菜,坚持转战大青山,彻底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绥蒙抗日根据地,深受绥蒙人民的爱戴。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八军军长等职,率部继续转战大青山地区,参加了绥包、大同等战役,同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3年多。1949年9月,促成国民党绥远军政人员10万余人起义,解放全绥远,实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绥远方式”的战略决策。
新中国建立后,任绥远省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6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副司令员,9月协助董其武率部入朝,担负奉川、院里、南市三个飞机场的兴建任务,克服重重困难,工程如期竣工并交付使用,受到中央军委和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的嘉奖。1952年秋,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2月任南京高级步校第一副校长,10月任校长。他是人民解放军中较早注重军事理论研究和现代军事装备技术研究的将领之一。1961年初,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69年负责沉湖围垦,率10万军民经8个月日夜奋战,把40万亩荒草滩垦成旱涝保收的良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79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的要求,其骨灰安放在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