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震
(1908-199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1908年4月11日出生在浏阳县北盛乡马战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几度辍学。13岁到长沙,先拉人力车,后当铁路扳道工,开始接触党的组织。1924年后,任粤汉铁路工会长岳段分工会执行委员、新河车站工人纠察队队长。1926年10月,首次见到毛泽东并受到教育。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工人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长沙工人暴动,做党的地下交通和兵运工作。后任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区区委书记,游击支队队长、政委,湘东独立一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红八军代理政委,湘赣军区代理司令员,红六军团政委,英勇作战,灵活指挥,为创建湘赣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湘赣苏区的创始人之一。他反对极"左"路线,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曾刀下救人解放了张平化等领导干部。在任弼时的领导下,他和萧克率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合,建立了湘鄂川黔苏区。参加了长征。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坚决抵制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阴谋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延安地委书记兼卫戍司令员,负责保卫党中央。1937年9月,率部奔赴晋绥、晋西北抗日前线,连克宁武等7座县城,为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年月,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带领三五九旅全体指战员在南泥湾屯田开荒,成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榜样,毛泽东为他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三五九旅被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1944年11月任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华南,往返作战,历尽艰险,途经八省,历时两年,行程两万余里,被毛泽东誉为第二次长征。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7年初,奉命西渡黄河,保卫延安,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的战斗中三战三捷,歼敌上万人。率部解放青海后,奉命进军新疆,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重大贡献。在20多年的征战生涯中,7次负伤,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屯垦戍边,恢复和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为加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西北边疆,建立了功业。1953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以最快的速度新建了黎湛、鹰厦两条铁路,对巩固国防、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委员,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56年任农垦部部长,同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倾心农垦事业,不顾严寒酷暑,几次大病初愈就奔波在边隆的大漠荒原,在黑龙江、新疆过了6个春节,组织广大军垦战士艰苦创业,建立了西北、东北、华南、海南、云南等几大垦区,为发展中国的农垦事业和稳定边疆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协助周恩来、李先念抓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坚决支持党中央对江青反革命集团采取的果断措施,为挽救党、挽救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5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为拨乱反正,调整国民经济,推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竭尽全力。1982年4月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后,注重中高级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提出干部教育要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干部培训工作要制度化、经常化。1988年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积极开展国务活动和外事活动,受到各国朋友的赞誉。
他是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3月12日在广州病逝,享年85岁。他在遗嘱中这样写道:"余若遇不治之病,则请让安祥寿终,勿予抢救,是嘱。寿终之后送太平间作病理、生理解剖。凡可作科研标本者,取下作科研用,余下送去火化。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为中华民族站岗,永远向往壮丽的共产主义。"这是彻底唯物主义者的态度,感人至深,令人敬仰。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评价是:王震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