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亮
(1910——1986)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政治学院院长。
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1910年6月出生于浏阳县永和一个贫农家庭。家境贫寒,11岁到鞭炮厂做工。1927年参加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赤卫军。1929年冬任乡苏维埃政府宣传委员。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三军团八军二师连政委、团总支书记、四师十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多次负伤,受到上级表扬。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及二纵政治部副主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教导第四旅政委、湖西军区政委、湖西地委书记、滨海军区政委、区党委书记等职。参加过平型关战斗,为开辟、巩固、发展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参与指挥营城战役,歼敌400余人,争取伪军3500余人反正,被誉为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范例。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山东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西线兵团政委、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领导下,参加了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的组织指挥。在领导部队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开展立功创模运动,瓦解敌军,改造俘虏,增强内外团结等方面,成绩卓著,被誉为“模范政治工作者”。1947年9月,他和陈士策指挥沙土集战役,取得重大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接着,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领导下,他率部转战豫皖苏地区,攻克洛阳、开封等重镇,巩固和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后,他在陈毅领导下,狠抓部队城市政策纪律教育,部队入城后纪律严明,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赞扬。他在兼任南京市军管会副主任、中共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书记期间,为改造、整顿、治理旧南京市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8月,主持华东军区日常工作。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党委第二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1955年,华东军区先后分建为南京、济南、福州三大军区,他任南京军区政委。由于健康原因,1964年离职休养。
“文化大革命”中,他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分痛恨。林彪自取灭亡后,中央军委要他重新出来工作,即挺身而出,受命于危难之际。1972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政委,担起了整顿军政大学的重担。1977年任政治学院院长、政治委员。
他毕生从事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十分重视总结经验,撰写了《里应外合存营城》、《回忆进行济南战役的决策前后》、《回忆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的政治工作》等多篇文章。
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中共第八(八大二次会议增补)、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军委委员,1982年9月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6年11月20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党和人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无产阶级革命家”。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