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刘道生

(1915—1995)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海军第一副司令员。

  湖南省茶陵县人,1915年8月27日出生于该县尧水乡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参加农民暴动。193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湘赣苏区期间,由团支部书记升至团湘赣省委副秘书长、红八军青年部长,为湘赣苏区的青年团工作做出了成绩。1933年11月,选送到中央苏区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任二十二师政治部主任,为稳定该师在筠门岭战斗失利后出现的混乱局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长征初期,为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他指挥一个团与余汉谋部3个师浴血奋战一天一夜,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保证了军委纵队的安全通过,受到中央军委的表扬。遵义会议后,曾任军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为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准备抗日,做了大量的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政委、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政委、平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冀察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37年9月,率工作团在正太路以北地区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使晋察冀边区的南部出现了新局面,后成为晋察冀边区第四分区。在指挥打击日伪的同时,把四分区建成保证晋察冀边区供应的重要地区,有晋察冀的“乌克兰”之称。在百团大战中,率部首先攻克娘子关,是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攻克的第一个战略要点。1942年9月,调往斗争最艰苦的冀察区工作,经过艰苦努力,打开了察北、热西和平西地区的新局面,与冀晋新解放区联成一片,把敌人压缩在张家口沿线少数城镇中,创造了对八路军有利的形势。随后,坚决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坚持正确意见,组织指挥部队攻克张家口。这是八路军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的第一座中等城市。

  解放战争中,任察哈尔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冀热察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解放军第八纵队政委、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第二兵团政治部主任、第十三兵团政治部主任、第十二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领导和指挥解放区军民收复失地、扩大和巩固解放区,坚决打击国民党军的进攻。1947年秋,配合东北解放军秋季攻势,指挥第八纵队在北宁线向国民党军发动攻势作战,在梨树沟门和杨杖子战斗中歼敌1.5万人。1948年下半年,率部参加辽沈战役,在锦西的塔山地区阻击敌东进兵团11个师的进攻达18天之久,对攻克锦州及整个辽沈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接着,又率10万大军作为先遣兵团秘密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北平以西以突然动作,将傅作义集团三个主力军中的十六军和一O四军歼灭。1949年率部南下,参与指挥了新安战役、沙宜战役和衡宝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湖南军区副政委、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军副司令员兼海军学院院长、海军航空兵司令员、海军第一副司令员,是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他长期负责海军的训练和院校工作,根据中国当时的实际,首先提出了“海军是一个具有战略决战能力的军种而不是一个兵种”的主张和“建立一支花钱少、见效快、短小精干、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海军的方针,得到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肯定。他始终坚持“军事训练是部队工作中心,各项工作一定要围绕中心去抓;在搞好基础训练的同时,以战术训练为主,以合同训练为中心,加强海上训练”。为了使海军的训练规范化、制度化,组织有关人员经过3年努力,制定了海军战斗条令和其他一些训练法规,对搞好部队的训练和建设发挥了指导作用。他虚心拜师,经常与之讨论海军院校的建设问题,始终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懈努力,创办了14所院校、100多个专业,为海军干部和科学技术人员的培养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创造了条件。1980年,组织指挥18艘舰船的海上大编队,第一次驶向南太平洋,圆满完成了运载火箭全程试验的保障任务,开辟了人民海军跨出国门,驶向远洋的航线。在30多年的海军领导工作中,他与其他海军领导人一道,为加强海军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为捍卫祖国的领海主权,建立了功绩。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在中共十二、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2年从海军领导岗位上退下来。1995年5月1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0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