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李聚奎
(1904-1995)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总后勤部政委,石油工业部部长。    

    湖南省安化县(今涟源市)人,1904年12月31日出生于安化县南风乡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投身北伐战争。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跟随彭德怀转战千里,由班长、排长、支队长升为团长。在中央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屡建战功。1931年任第八师师长,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夺取了黄狮渡、浒湾战役的胜利。在大龙坪战斗中,活捉国民党军师长李明,受到中央军委表彰,荣获二等红星奖章。1933年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为保卫中央苏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率部担负先遣任务,突破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为掩护中央机关,屡建奇功。1935年8月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参谋长,后任第九军参谋长,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抵制。1936年在西路军征战中,参加了土城、永昌、黎元口等战斗。西路军西征失败后,行乞千里,历尽艰险,历时两个多月,1937年回到红军部队,挥泪撰写了《西路军血的历史教训》。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参谋长、一二九师青年纵队政委、鲁西北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决一旅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为巩固和扩大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重振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和开辟太岳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和1943年率决一旅并组织县区民兵反"扫荡",粉碎了日军"围困沁源"的阴谋。延安《解放日报》连续发表通讯和社论,称赞沁源"是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察热辽军区参谋长、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执行处副处长、西满军区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委、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在古北口争夺战、承德保卫战中,率部重创敌人。1948年由军事指挥员改做后勤工作后,按照东北战场后勤工作必须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作战需要的形势,积极组织后勤部门为部队筹集大批作战物资,克服重重困难,按时运往前线,为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及组织入关部队协同华北野战军进行平津战役,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后勤保障,建立了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50年调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负责筹措抗美援朝物资。他立即调整后勤组织和运输线的兵站,使作战物资沿兵站以梯次储备,有力地保障了志愿军作战的后方勤务工作,创造了现代化战争中后勤工作的宝贵经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2年,受命创办解放军后勤学院,任院长,为人民军队后勤建设的现代化培养了大批骨干和专门人才。1955年出任石油工业部首任部长,带领干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戈壁荒原进行考察,指导创建了克拉玛依油田,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和华北石油勘探处,全面加强石油勘探的生产建设工作,为中国石油工业在更大规模上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8年任总后勤部政委,参与制定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方针和后勤建设蓝图。1966年4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四人帮"迫害。1977年恢复工作后,任后勤学院政委、党委第一书记。1981年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

    他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在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5年6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中共中央对他的评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