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人,1935年6月生。12岁生日那天,其父成舍我写了“自强不息”四个字,以为勉励。1951年7月,他独自从香港回到大陆,投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先入大学学习,后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不久又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学习。1956年毕业后,先后在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天津化工研究院工作。
50年代,广泛应用于核能、火箭、冶金、医药等领域的化学元素及碘化物被西方国家列入对中国的禁运名单。为了打破困境,掌握生产硼及碘化物的技术,他潜心探索,任过专题组组长、无机研究室副主任等职,翻译和编写了《无机盐工业知识》等著作。
“文化大革命”中,因海外关系受到审查,下放到工厂当锅炉工。他以坚强的毅力坚持学习,利用工余时间自学了4门外语。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被调入化工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继续从事无机盐化工研究。1981年,作为中国无机盐化工专家,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深造。他当时已意识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固然重要,但提高管理水平更重要,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便决心向这一新领域进军。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经过3年学习,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4年学成归国,先后担任化工部科技局总工程师、化工部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化工部副总工程师。1994年任化工部主管科技的副部长,担任民建中央副主席,1996年起任民建中央主席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主任。1998年3月在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5月当选为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他是一位学者型的国家领导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从50年代起就战斗在科技战线上,80年代以来致力于对宏观经济管理科学的系统研究,是公认的中国软科学与管理科学领域的权威之一。其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用管理科学的原理研究社会经济和科技宏观管理问题,现代管理科学与中国文化、社会结合问题,系统工程与化学工业结合问题。这些研究为中国新时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建议,也为本人担当各项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为他担任最高权力机关领导者提供了帮助。当选副委员长后,运用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真知灼见的建议,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民主建国会是联系经济界人士为主的参政党,有会员7万多人,其中多数人是在工业、商业、银行等系统工作。作为该会的新一代领导人,坚持“讲政治、讲学习、讲团结、讲奉献”,提出要“识大局、顾大体、有作为”,率领民建各级组织发扬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并肩战斗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政议政,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主动献策。他代表民建中央向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递交的关于“抓大放小”、深化企业改革的建议,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他代表民建中央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尽快发展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被列为这届政协的一号提案。
成立于199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在他的主持下,大力支持和推动关于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如1997年上半年组织的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的课题研究,为配合国家金融系统有效地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提供了重要帮助;围绕“政府如何管理企业”这一课题,他主编了一本书,不仅收入了专家学者详尽研究外国政府管理企业得失成败的观点,而且对中国的企业管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还针对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住宅商品化”、“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等的课题研究,均及时地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意见。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目前中国已有软科学研究机构千余家,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软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成果,如人口问题、5天工作制问题、2000年中国发展预测、欧亚大陆桥、京沪高速铁路经济技术分析,等等,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他利用自己的海外关系,一直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进行不懈的努力。无论是担任化工部领导期间,还是担任民建中央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都尽心尽力地为促进祖国统一而献计献策。
他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学者的本色:勤奋学习,淡泊名利。他一再告诫自己,地位变了,学者的本色不能变,十分赞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将“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管国务政事怎样忙碌,每天坚持几小时的学习,写读书笔记,撰写学术理论文章。他说:“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振兴中华、富国强民做点事。以前,这个想法帮我闯过了人生一道又一道关口,今后,这个志愿还将使我把余生过得更有意义。”并以“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自勉。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