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党史国史之窗  机关党员干部应知应会300题
当前位置:党史国史之窗 ->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湖南党史人物故事》 -> 心中有信仰 利为天下谋
中央“红色管家”——熊瑾玎的故事

   

    熊瑾玎(18861973),又名熊楚雄,出生于湖南长沙县江背镇一个医生之家。10岁入私塾,受传统的旧式教育。20岁时入徐特立等人开办的师范速成班,接触新思想。1918年秋加入新民学会。1921年夏,为毛泽东、何叔衡从长沙赴上海参加党的一大筹措旅费。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中央在上海时期的财务管家,《新华日报》总经理。经他手的钱款不可胜数,但他一家却始终清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暴卷起,周恩来亲笔为他们夫妻写证明:“在内战时期,熊瑾玎、朱端绶同志担任中央最机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197312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长沙县江背镇,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当油菜花绽放,宋元古朝遗址尽入眼底,一种历史遗留下特有的人文气息正伴随微风缓缓袭来。在这里,20世纪出过两位中国现当代革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一位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另一位就是共产党的高级经济特工,被称为中央“红色管家”的熊瑾玎。

    熊瑾玎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医生之家,1918年在湖南加入新民学会时,他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理财头脑。1921年夏,毛泽东、何叔衡从长沙乘船去上海参加党的一大,就是由熊瑾玎筹措的旅费。之后,他不仅长期掌管着党中央的大量公款,还通过开办多家酒店和钱庄,为革命筹集了大量资金。在党内,熊瑾玎长期被称为“老板”。即使“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也为他写证明材料——“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以力证其忠心,可以说这是党给予他最好的评价。

    当年的《新华日报》报社在熊瑾玎以身作则的强力带动下,形成了廉洁朴素的工作作风,一分一毫,都是为革命事业省下的心血。报社的信封,是大家用旧纸糊的,工作手册、便笺都是用裁剪下来纸的边角余料订成的。在党内老一代人的心目中。对熊瑾玎的印象是这样的:面容清癯,身着长衫布鞋,戴小毡帽并拎着布口袋,从外貌看确似一位旧式管家。而在实际生活上,他为人忠厚热情,不仅为中央大量增收,还提供了大量的新的掩护机关,为革命事业做出多重贡献。白天的他要同工商界人士周旋,晚上又要同妻子忙于管理中央账目并接待来开会和隐蔽的领导人,经常夜不成寐,安定不得,即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过或怠慢过。

    这样一个掌控财政大权的人,自己的家中却是一贫如洗,家中开支只是他所应得的党内干部的基本生活费。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熊瑾玎年仅半岁的三女儿桑渝突患肺炎,长时间高烧抽筋。夫妇二人心急如焚地忙抱着女儿去医院问诊,医生却说要10块大洋才能接诊。熊氏夫妇平时本就省吃俭用,为人清白,没有多余的钱来付这笔“巨额”的医药费。作为报社总经理,在旁人看来支取这笔钱当然不成问题。但是在熊氏夫妇的眼里,这笔钱却是革命的根基,是可能改变一场战役的结果,更是救济战火中百姓的良药,他们想到的只是党的经费不能私人随便动用,革命的资本不能私人随便暂借。经过一番苦痛的思想斗争后,夫妇二人只好抱着孩子回家。结果到家后,妻子便痛哭起来,原来女儿已经在寒风中死在她怀中。

    血脉相连的幼子丧生,这对为人父母者是多么沉重的打击,或许在那个寒风瑟瑟的夜晚,风带走的不只是一个生命,还有熊氏夫妇的伤痛和惋惜,因为他们知道革命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革命的时机是不能等待的,革命还需要他们重整心情,擦拭泪水,重新回到革命战斗的第一线,把无尽的悲伤深深埋藏于心底。如果说母爱细腻如水,父爱沉重如山,那么在伟大的革命事业面前,在千千万万等待解救的百姓面前,他们也只能缓缓流淌在午夜寂静时分,盘旋在天际亮光之前。

    “松柏耐岁寒,冰雪心可剖。困厄愈侵寻,精神愈抖擞。”这是熊瑾玎在狱中度过49岁生日时的感言,长达七年的牢狱生活中,并没有磨灭其爱国的情怀、革命的斗志和忠诚的信念。究其根本,是对党及革命虔诚的信仰在承载着他的灵魂不减不灭,是流淌在身躯内的奔腾的热血在支撑着他的身体不屈不倒。正如圣西门所说的:“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么伟大!”

   

作者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湖南省中共党史联络组  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

时间 

出处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湖南党史人物故事P235-237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WebMaster:web@library.hn.cn 备案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