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生活
  1949年以来,湖南城镇居民生活逐步改善。特别是近20年来,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给老百姓带来较多的实际利益,城镇居民不仅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由解决温饱转为逐步达到小康水平。
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就业面由1952年的25.5%扩大到1998年的61.7%;平均每一就业者的负担人数(包括就业者本人),从由1952年的3.9人减少到1998年的1.6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7年达到1017.8元,首次突破千元大关,1998年又增至5434.3元,比1978年增长15.8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3倍,年均增长6.1%,城镇居民的收入在全国的位次也不断前移,1978年以前,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居全国中等偏下位次,到1998年跃居第10位。同时,工资性收入比重下降,收入来源呈多元化趋势,尤其是进入90年代,人们投资意识增强,投资渠道日趋拓宽,居民购买国债、股票、期货、房地产等渠道而获得的利息、红利、租金等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1998年人均达142.6元,比1988年增长18倍,年均递增34.2%。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日趋优化。湖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由1952年的126元提高到1978年的289.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递增1.9%。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物质基础,20年间城镇居民生活经历了由解决温饱到逐步迈向小康的阶段,居民家庭消费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371元,比1978年增长14.1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消费水平增长近2倍,年均递增5.6%。
  居民的消费需求由满足生存需要为中心的必需品消费阶段,逐步向满足发展和享受需求的非必需品消费阶段过渡,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52年的60%下降到1978年的57.4%,到1998年又比1978年下降13.8个百分点。这表明,湖南城镇居民有一半以上的钱可以用于食品以外的发展和享受型消费。
居住条件
  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6平方米,几代同堂的现象普遍存在。到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也只有3.9平方米。近20年来,住房建设被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针对过去几十年遗留下来的住房严重短缺问题,各级政府加大了住宅建设的投资力度。20年来,住宅投资累计达398.7亿元,占其全部投资的14.8%。1979—1998年,国有经济单位竣工住宅面积达9747.5万平方米,到1998年人均居住面积达9.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1.6倍;不仅每年有成千上万户居民离开了简陋、潮湿的棚户区,而且新建的住房设施也有了显著改善。1998年底,有79.3%的居民家庭住上单元或成套住宅;94.7%的居民家庭有独用自来水,4.8%的居民有公用自来水;94%的家庭有独用厨房;31.8%的家庭拥有浴室、厕所;72.8%的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68.6%的家庭拥有电话;70.6%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或部分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后,大多数人还把自己的小天地由实用型转向观赏型、享受型。
文化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消费逐步增加。1998年人均用于娱乐文化服务费642.7元,比1980年增长18.6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4.7%,年均增长18%,闲暇时间多层次、多内涵的文化生活已牵动着百姓的心。上夜大,多学一门专业知识,一些年龄各异、情趣不同的各阶层居民纷纷参加电脑、文秘、营销、裁剪、烹饪、园艺、绘画、摄影等各类学习班,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智力投资的花费大幅度增加。1998年人均教育费支出387.8元,比1980年增长50.7倍,年均增长24.5%,居各类支出的增幅之首,比前23年(1957—198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1.8个百分点。
文化投资增多的同时,城镇居民闲暇生活也日趋丰富多彩。从清晨的提笼溜鸟、舞剑、习拳,白天的茶社书屋、音乐书吧,到日落的围棋、滑冰、跳舞、游泳、种花养草、集邮、上网,异彩纷呈的文化娱乐生活陶冶着市民的情操。1998年人均文化娱乐支出254.8元,较1980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12.6%。
农民生活
  勤劳的湖南农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创业,改变了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农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实,加上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已由贫困跨入到温饱有余的阶段。199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064.9元和1889.2元,比1948年分别增加2024.9元和1844.8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分别增长3.5%和3.1%,改革开放20年年均增长6.1%和5.1%。
农民收入
  1978年以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大措施,特别是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普遍推行之后,生产力获得了第二次大解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收入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度增长。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2.6元,1990年为664.2元,1998年达到2064.9元,比1978年增加1922.3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2.3倍,20年年均增长6.1%。是湖南省历史上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农民生活得到全面改善,吃、穿、住、用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1978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序列为基本生存型的吃、住、穿、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其中吃69.9%,住13%,穿10.2%,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6.9%。1998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序列优化为吃58.6%,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23.3%,住13.3%,穿4.8%,基本生存费用下降。农村居民在货币收入增多和购买力提高的基础上,生活消费支出额中,自产自用消费由多到少,商品性消费由少到多,家庭消费逐步趋向社会化、商品化,家庭对社会的依赖程度提高。1998年每一农村居民的商品性生活消费支出额达到1265.1元,比1978年增长了3.9倍。商品性生活消费支出额占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33%提高到1998年的67%,提高了34个百分点。食品消费趋向多样化,衣着消费趋向成衣化、城市化。
居住条件
  农民在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后,着手改善居住条件。1998年农民人均住房支出167.2元,比1978年增长8.2倍;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的10.5平方米增加到28.8平方米,增长1.7倍;平均每户的房屋间数达到5.2间。房屋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80年代以前,湖南农民的房屋大多是土坯墙或芦苇杆子加牛屎墙,稻草顶;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几次建房热潮,大都变成了砖墙瓦顶或红砖水泥预制件的楼房,1998年砖木结构的房屋面积占71.5%,钢筋混泥土结构住房面积占20.3%。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农村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1998年有99.6%的农户用上电灯,98.2%的村通公路,95.1%的村有学校,79.1%的村有卫生站,99%的农户能收看电视节目,78.1%的村通电话,89.8%的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水。
  农村的燃料问题基本解决。过去农村的燃料主要来源是柴草和秸杆,且大部分是自给性的。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号召农村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沼气,鼓励农民集资或个人兴办小水电站,并且调配部分煤炭供应农村,农民生活燃料的紧缺状况基本得到解决。煤炭已成为农民生活的主燃料,另外还有0.7%的农户使用沼气,少数农户已开始使用液化气。
文化生活
  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以后,迫切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农民除了购买电视机、收录机满足文化生活需要外,还经常请剧团和电影放映队到家演出和放映。有的农民办家庭剧团,办家庭图书室。农民有了钱,探亲访友、进城购置物品多起来了,还有的利用电话了解商品信息,于是交通、邮电费开支也增加。过去农民有病无钱治,现在医疗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农村个体服务行业如照相、理发等发展较快,促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增加。1998年,农民每人文化、生活服务支出达353.元,比1978年增长15.7倍。其中人均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和其他商品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分别达61.7元、45.9元、206.6元和38.9元。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