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文艺
  南的广播电视文艺事业,是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将电台的设备全部搬迁贵阳。和平解放后,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重建广播事业。1949年11月7日新建的长沙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1950年11月1日,改台号为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到1959年7月,发射功率扩大了30倍,成为全国第一个用150千瓦机播音的省台。1958年开始建设地市级广播电台。1960年开办短波广播。1979年,全省已有10个地市、12个县建立了实验台。1989年全省有广播电台9座,小调频广播电台6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2座。中波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54%。
  1960年3月筹建长沙电视台,10月1日试播黑白电视,发射功率仅500瓦,每周播出2次;当时长沙市仅35部电视机。1962年6月长沙电视台停办。1970年10月1日,湖南电视台建成开播。1974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1979年开始自制彩色电视节目,并用微波传送。1980年湖南电视台启用彩色发射机。1989年全省有省级电视台1座,地(市)级电视台13座,县级电视台3座,各级电视发射台及差转台768座,已经逐步形成了中央、省、地、县四级办、四级混合覆盖的格局。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5%。
  1988年,全省有23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有线广播电视台,成为整个电视事业的一个分支。
  村有线广播网建设从无到有。1952年仅有12个县建立广播站,1958年人民公社通广播数仅70个,到1989年县县建立了广播电台或广播站,乡镇通播率达94%。近一半乡镇自办了本地节目。
   全省范围内已建成了一个由大、中、小台组成的广播电视覆盖网和一个由微波站、转播台、卫星地面站组成的传输网。全省拥有500万台收音机、收录机、699万台电视机、457万只入户喇叭(喇叭入户率40.2%),经常有2000多万人听广播、看电视。
   进入9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不断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整个广播电视事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面对新的形势,在1993年,湖南省广播电视厅确立了改革与发展思路,加快了事业建设步伐。
   湖南广播电视中心是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占70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三亿六千万元人民币。该工程于1994年九月破土动工,它将成为全省广播电视的新闻采集、节目制作和传输发射中枢,从而有力地推进广播电视运作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
   湖南卫星广播电视中心于1995年建成,经过数字化技术改造以后,1997年元旦将湖南广播电视信号送上了卫星,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不仅省内绝大部分群众可以收看到湖南卫视丰富多彩的节目,而且,湖南卫视已进入24个省会城市和224个地级市的有线电视网,在省外覆盖人口近亿,是省内人口的1.5倍。 在网络建设上,从省会长沙至各地市的光缆主干线,已建成两千多公里;绝大多数地市县城区有线电视网进行了由电缆到光缆的升级改造,城镇居民普遍能收看到30多套电视节目。由省广播电视厅牵头,组建了全省性的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以股分制的方式,建设、运营高起点、大容量、多功能的网络。 到1998年底,全省已形成广播与电视并举、有线与无线结合、卫星传送与微波传送互补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格局。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为79.1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8.16%。到2000年,将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
   湖南的电视剧创作从80年代起步,是全国最早生产电视剧的省份之一。湖南电视台的《瓜儿甜蜜蜜》、《爸爸病危》、《走向远方》、《乌龙山剿匪记》等电视剧都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1992年以后,湖南的电视剧制作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其中湖南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生产的《乡下人 城里人 外国人》、《爱河流淌一支歌》,潇湘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帅大姐》、《黄克诚》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质量。在电视文艺专题方面,湖南电视界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1989年湖南电视台的《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我说潇湘女》,1990年湖南电视台的《大山 女人 魂》、《湘西,山的咏叹》,潇湘电影制片厂的《三湘风流》等电视文艺专题和系列专题片都有较高的创意和制作水平,前四个专题均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为了有效地激发竞争、推进改革,1995年,省广播电视厅决定开办以“宣传市场经济、服务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经济”为宗旨的省经济电视台。该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台长,采用新班子、新体制、新机制,很快就成为全省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台。在经视台的直接刺激和推动下,其他省属各台的节目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特别是湖南电视台以节目上星为契机,全面推行制片人制度,实施频道、栏目品牌战略,推出了《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乡村发现》、《潇湘晨光》、《晚间新闻》等一系列名牌、强档节目。该台所属的光前影视制作社,三年时间内制作出《蝴蝶兰》、《梦幻天使》、《风雨梅家楼》等多部优秀电视连续剧。目前,省属台的11个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功能互补、综合台为主、专业台配套的新格局,一场你追我赶、不甘人后的节目质量竞赛正在展开,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策划意识、包装意识和覆盖意识明显增强,人员聘用制、栏目制片人制、成本核算制在各媒体全面推行。锐意改革,使湖南广播电视宣传的实力逐步增强,质量明显提高,影响越来越大。到1998年底,全省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能力达114700多小时,其中,省属电视台的节目制作能力是1993年的5倍。湖南卫视在上星台中树立了良好的频道形象,受到全国电视观众的青睐。有近日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对全国37个上星电视频道观众满意度调查中,“湖南卫视”列全国各省上星频道之首。继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荣膺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之后,在最近进行的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中,湖南经济电视台拍摄的《还珠格格》摘取了长篇连续剧桂冠,长沙电视台拍摄的《雍正王朝》获长篇连续剧优秀奖及多个单项奖。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剧《与共和国同龄》入选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在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同时,加深了对广播影视产业属性的认识,在1993年就明确提出办“大产业”,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是大力开发相关产业。作为省广播电视中心的配套项目,与深圳华侨城合作,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兴建了兼具影视外景拍摄和观光旅游功能的长沙世界之窗。通过短短14个月的建设,于1997年10月建成开园,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投资4亿多元人民币的国际影视会展中心,集影视会展、旅游休闲等于一体,可以满足国内外影视交流、合作的需要。预算投资一亿五千万人民币、与外商合作兴建的海底世界项目,近期即将竣工对游人开放。
   二是大胆进入资本市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以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为主发起人的湖南电广实业股分有限公司,今年年初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电广实业”作为集广告经营、影视节目、网络传输和信息传播等多重概念于一体的绩优成长股,得到广大投资者垂爱。它将利用其独特的行业优势,努力发展主业,加强配套经营,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为21世纪湖南广播影视再上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