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湖南全省仅有20家电影院,且都集中在几个较大的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1988年,各类放映单位达13219个,为1949年的660倍。其中农村放映单位11680个。农村集镇和区、乡政府所在地建立电影院、影剧院、售票点2684个,共有座位128.63万个。城乡电影观众日平均400万以上,人年平均看电影25次左右。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省只设有一所省级电影管理机构,1988年拥有省、地、县三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35个。1979年以来,建立了院站或队站结合的区(片)电影管理站461个,有的县还建立了乡电影管理组。城乡放映总场次居全国第二,农村放映单位的活动率居全国之首。1991年全省电影发行收入4761万元,放映收入11651万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92年以后,由于录相、走私影片(影碟)的冲击,电影观众减少,电影发行放映收入下降,1998年,全省电影发行收入2146万元,放映收入4165万元。1995年开始,国家开始引进分帐进口大片,全省发行放映的情况有所改善。
  潇湘电影制片厂原名湖南电影制片厂,始建于1958年,1962年停办。1971年4月重新筹建,1977年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湖南电影制片厂为故事片生产厂。1979年基本建成,同年11月改为现名。占地面积约100亩,厂房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设有中、小摄影棚、混合录音棚、对白棚、演员排练厅、标准放映厅、置景棚等。已具有从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到洗印黑白、彩色、发行拷贝的全部生产能力。自1961年至1989年共摄制完成故事片53部、新闻纪录片80部、科教短片30部、电视片22部。其中故事片《候补队员》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特别奖和第14届季福尼国际儿童少年电影节一等奖;故事片《最后的冬日》参加了1987年日本东京第二届国际电影节和第31届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电视连续剧《湖南和平起义》在1989年全国电影厂优秀电视剧大奖赛中获二等奖,  单本电视剧《螳螂的烦恼》获荣誉奖。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湖南的电影工作者奋发努力,迎难而上,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创作优秀影片。   1991——1993年,潇湘电影制片厂连续三部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刘少奇的44天》、《秋收起义》)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其中前两部还获得政府奖。建厂20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潇湘电影制片厂已经生产电影故事片112部, 电视剧117部395集,其中的许多作品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例如故事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在香港放映后,赢得了香港各界朋友的一致赞誉;与香港合作摄制的《新龙门客栈》也在海内外受到普遍欢迎。特别是近几年来,面对不十分景气的电影市场,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深入内部改革,大力发展影视生产,积极开发第三产业,使厂的面貌呈现出勃勃生机。尤其是98年至99年度,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故事片《故园秋色》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故事片《那山那人那狗》获最佳故事片奖和第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特别奖,被国家电影局推荐到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参赛,被中国电影家协会推荐到德国柏林电影节参展,被国家邮政总局推荐到第二十二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上放映,荣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公众最喜爱的影片奖、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影片《国歌》更是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其确定为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献礼影片,全国各大中城市电影院均已同时将它安排在国庆期间隆重放映。此片荣获第十九届金鸡奖特别奖,最佳化妆奖,沈阳市市长杯奖。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