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源远流长。它在远古先民们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并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而日渐丰富多样。楚时的娱神祭祀歌舞,从不同的稼穑习惯和劳动方式中产生的不同的山歌、民歌,随着人口的迁移、商贾经营而带来的音乐素材,与当地音乐相融合的宗教音乐,以及新时代创作的歌曲、器乐曲等音乐作品,构成了其内容和形式上的主体。
  娱神歌舞,是湖南民间早期的歌舞形式,在湖南延续的时间很长。透过风俗性的民歌,可以窥见楚人"重淫祭"、"隆祭祀"、"迎神送神"、 "歌乐鼓舞"的某些古朴遗风。如在全省广为流布的《闹丧歌》、《干龙船》、《傩腔》、《猎山歌》,都留有古代一些祭祀、娱神的痕迹。
  不同的劳动方式,产生不同的民歌。湖南三面环山,人们在劳作时,为了自娱,常常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丘陵地区,在广阔的田垅,栽秧、踩田时,也有过山垅、呒呐喊田歌飘荡。林区运木材,有拖木号子和扎排号子。水乡久旱不雨,乃有车水号子出现。作坊劳作,产生作坊号子,棉、茶等作物区, 则有锄棉歌和采茶歌流传。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和滨湖地区,有水上号子、打硪歌、渔歌等。
  新中国建立后, 人民政府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十分重视,支持音乐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大量的珍贵的民间音乐,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准的音乐工作者和音乐家,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湖南的民族民间音乐。不少音乐作品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以来,在全省和全国大奖赛中,有500余人获奖,获奖作品达300余件。《春满土家寨》、《摇篮之歌》、《拉着中华妈妈的手》、《我们是株冶人》、《太阳雨》、舞蹈音乐《踏水谣》、《南燕驾着春风来》、《走向明天的辉煌》、《中法集团之歌》、《山里的哩哩》、《思念武陵源》、《民族魂》等作品获得国家级音乐评奖的金奖。
  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 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理论成果和优秀理论人才。在省以上公开刊物发表的音乐学术论文200余篇, 出版音乐理论著作60余部。
  近年来,湖南省的音乐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少年歌手王博在全国少年儿童声乐比赛中获金奖;青年歌手吴壮贵于95年获全国歌手大赛农民歌手金奖;独唱演员李群霞代表我省参加'96全国声乐比赛获民族唱法优秀歌手奖;张时翠、满江红代表我省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孔雀杯声乐大赛,分获民族唱法三等奖和优秀奖;青年独唱演员陈平在94年深圳举行的"中华歌会"上,获民族唱法三等奖;湖南师大音乐系讲师李虹在全国首届"华药杯"影视歌曲演唱比赛中获银奖;青年歌手殷浩在96年第七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荣获专业组通俗唱法第三名;中学生杨薇薇在全国首届中华校园歌曲电视大赛中获特别奖;益阳师范附小学生邱晗,在96年全国首届少儿优秀歌曲演唱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湘西自治州黄明祥的侗笛独奏《鼓楼月夜》获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创作二等奖。
  在戏曲音乐创作和舞蹈、舞剧音乐创作上也出现了比较活跃的局面。《子血》剧中的音乐,《布衣毛润芝》剧中的音乐和《筒车谣》剧中音乐,均获文化部"文华音乐奖";省花鼓戏剧院的《羊角号与BP机》在95年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中,获文化部"音乐创作奖";浏阳市花鼓戏剧团的《望月坡》和衡山县花鼓戏剧团的《奇案奇冤》在全国第四届"映山红"会演中,获文化部艺术局"作曲奖";衡阳市湘剧团《甲申祭》和长沙市湘剧院的《铸剑悲歌》在文化部举办的艺术节中,获作曲奖;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剧《边城》赴京演出,被认为是"一部非常成功,近几年少见的舞剧",并获得文化部"文华大奖",其中的音乐部分获得单项奖;刘晓明创作的舞蹈音乐《冶炼之光》,获中国民间艺术调演一等奖。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