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是个农业大省,但“大”而不“强”。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近些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但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也不少。主要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与市场不适应,需求不旺,流通不畅,部分农产品滞销卖难,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上述问题都与结构不合理有关,有的甚至是由于结构不合理使然,这是当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这是当务之急,是农村改革深化的重要课题, 是对21世纪湖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长远起作用的战略大计。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现阶段的农业,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现阶段的农村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要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就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市场为导向。比如说,粮食和生猪生产是湖南的优势,稻谷总产量常年居全国第一位,生猪出栏数居全国第二位。这种粮猪主导型的生产结构,与计划经济体制是很适应的。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这种生产结构的单一性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也就是说,市场消费的多样性与产业结构趋同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不同消费层次对农产品提出了不同的消费需求。但由于各地资源优势的趋同,加上一些地方在选择主导产业、确定若干龙头企业时,是在对市场和外地资源、生产、加工能力底数不清的情况下确定的,竞相仿效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湖南省委、省政府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适时地调整了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调整。第一次调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连年获得大丰收,1984年湖南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接踵而来的是粮食出现了第一次卖难。针对这一新情况,省委、省政府适时地提出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经营”的结构调整方针,促进了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这次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是向生产的广度进军,逐步改变单一的粮猪结构,全面发展了农村经济。第二次调整是始于90年代初期。1992年在广东召开的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会议后,湖南针对当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从湖南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思路,把优质放在了第一位,注重了农产品品质的改良,鼓励发展名优特新产品。这一次调整的主要特点是向生产的深度进军,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经过两次大的调整,湖南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复合型的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了由短缺型的的低层次的单一结构向供给丰富型的较高层次的多元化结构跃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提高:
   一是农村非农产业的比重提高。1998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76.63%,比1978年提高57.33个百分点;非农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34%,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1%。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村三次产业排序由传统的“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少数发达地区已转变为“三二一”。
   二是养殖业和经济作物比重提高。1998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中的比重由9.4%上升到13.73%;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2%上升到46.36%,养殖业发展快的一些县市已接近60%,种养业结构正在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是农产品优质品的比重提高。棉花、烟叶、油菜的优质率达到90%;牲猪90%以上实现了杂交化,其中良种猪的比重达到了35%;水果、水产的优质品率逐年也在提高。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增强了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农产品商品率达到57.1%,一些县市已接近70%,一些产品商品率在90%以上。
   四是农村经济综合效益提高。通过结构调整,农村经济要素配置日渐合理,结构效益日益显现。1998年全省实现农业总产值1262.46亿元,是1978年的13.2倍;农村经济为财政提供的收入为89.3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31%;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1998年分别达到2615元/亩和1.95万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1998年达到2065元,比1978年增加1923元, 增幅达14.5倍。
   尽管这样,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农村经济阶段性变化的新要求相比,还很不适应。结构的调整跟不上供求关系变化。其表现是,农业生产结构还不合理,一般农产品数量相对过剩,一些大宗农产品出现卖难积压的状况,而市场需求的优质、名特优新品种还是供不应求;调控服务跟不上,信息不灵,思路狭窄,一些地方的调整始终跳不出传统农业圈子,一些地方结构调整甚至无从着手, 因此,在全省范围内深入进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仍有必要。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高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通过优化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促使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好地适应市场,走向市场,实现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新课题,需要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湖南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上,突出抓了以下四个重点内容。
   一是以扩大优质农产品的规模为重点,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粮食生产,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实施“湘米优化”工程,调减普通早籼稻,扩大优质稻,适当发展玉米等优质旱粮。2000年早籼稻压缩到2000万亩左右,优质稻种植2000万亩左右,玉米种植700万亩。重点建设好24个优质稻开发基地示范县。按照企业连基地的产业化模式,重点抓好一批优质米龙头加工企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优质稻开发格局。经济作物的比重将有所增大。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减棉花、烤烟,发展优质油料、水果、蔬菜、茶叶、花卉、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全省经济作物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继续抓紧高效经济林和生态林建设,优化林种结构,重点搞好油茶、楠竹低改及林产品的精深加工,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实现林业经济、生态效益同步增加。
  二是以扩大养殖业规模为重点,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湖南养殖业生产的市场潜力大,区域优势明显,大力发展养殖业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重点。养殖业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生猪是湖南的优势产品,要继续发展,加大品改力度,优化猪群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瘦肉猪,全省三元杂交猪出栏比重提高到60%。抓好65个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和畜牧小区建设。把牛羊等草食性牲畜作为全省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扩大养殖的规模,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到20%以上。
   三是以推进乡镇企业的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重点,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继续把乡镇企业作为全省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农村经济的主体来抓,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突破。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通过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业,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扶持发展粮、油、果、蔬、茶叶、肉食、水产、皮革、竹木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进行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提高农产品加工运销业的农村二、三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调整好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陶瓷、烟花鞭炮、制革服装、有色金属、精细化工等传统出口优势产品的批量生产,建设一批新的出口创汇企业和基地,加大招商引资、技术合作的力度,加快发展外向型企业集团,逐步提高乡镇企业的外向度。
   四是以加快发展小城镇为重点,调整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大战略,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湖南在发展小城镇中,注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培育产业。在扩大小城镇建设规模的基础上,突出提高小城镇发展的质量,注重实效,在3—5年内,全省重点建设400个经济强镇,转移、吸收农村人口1000万人左右。以业建镇,以业兴镇,全省逐步形成一批以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产业为支柱的小城镇。不断完善小城镇的服务功能,抓好小城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就学、就医、保险等社会保证体系建设,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加快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加速发展小城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这样能逐步改变目前8个农业人口生产、2个城市人口消费的现状,增加吃粮的,减少种田的,增加吃肉的,减少养猪的,真正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结构调整靠人,主体是人。结构优化升级也靠人,主体是人。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在调整过程中,在优化升级过程中,结构调整、结构优化升级与管理滞后,管理跟不上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发展总的趋势是产业链条愈拉愈长,领域不断拓宽,运行机制日趋完善。这就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优化升级来适应这种发展势头。但从目前湖南的实际情况来看,全省尚未真正形成一支具有管理现代企业能力的农业企业家队伍。不要说广大农民,农村乡镇、村组干部缺乏这种素质,就是诸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场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经理,其经营理念、经营行为仍未完成从小生产到现代化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致使经营管理水平低,企业效益不够理想。因此,结构要优化升级,人的素质更要优化升级。这是一项十分紧急而又艰巨的任务。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健全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培训体系,大力推行“绿色证书”制度,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建设好县乡两级农科教中心,把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培训阵地,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为了促进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在新世纪谋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发展,湖南还十分注意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湖南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过程中,重点要抓品改。 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大力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例,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当前,湖南正在实施“湘米优化工程”、“优质种苗工程”和“百万亩柑桔品改工程”等,推广各种高效、综合利用模式和先进技术的组装,并同生态农业结合起来,提高单位面积的综合效益、投入产出率和生态效益。同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 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马坡岭等农业高科技园,逐步提高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面向21世纪,湖南提出了立足本地实际,面向两个市场,调整优化结构,突出区域特色,依靠科技进步,坚持龙头带动,培育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过去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这话应该说是对的。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发展到2000万千瓦,机耕面积达到350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0%),机械收获面积达400万亩,机械防治面积达到1500万亩,全省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机械化无疑也有利于结构调整、优化。现在,也可以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结构优化、产业化。21世纪将是湖南农业与农村经济更加结构优化、产业化的世纪。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 明天会更好!

索引

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的重点

进一步优化






返回主页